江苏省国动办副主任王殿龙带队赴苏沪三城调研人防工程便民服务工作
发布时间:2025-07-09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大 特大】
7月2日至4日,省国动办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殿龙率队赴无锡、南通、上海三地,围绕"人防工程如何更好服务民生"主题,深入8个典型项目开展实地调研。从校园周边到老旧小区,从商业街区到社区中心,调研组一路看现场、听需求、问对策,实地感受人防工程从"战时防护"向"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转型的生动实践。
破解“校门堵局”
人防工程如何成为家长的“安心港”
学校周边上下学拥堵,是无数家庭的“烦心事”。调研组首站聚焦“校园场景”,看如何利用"人防工程"疏解"地面困局"。
在无锡蠡园中心小学人防工程,已然成为了“智能接送港”:家长通过手机APP即可实时查看孩子进出地下接送区的画面,车辆按预约时段分道进入指定区域,大大压缩了接送时间,解决了地面拥堵难题。“这里还和旁边的人才公寓人防工程进行了联通,车位可以共享,大大提高了利用率。”学校负责人介绍。
南通紫琅湖实验学校人防工程同样展现“科技赋能”:信息化平台自动核验家长身份,智能分道装置引导学生有序进出。“现在地下车库‘即停即走’,校门口再也没了‘堵车大军’”!家长的感慨,道出了人防工程建设的核心——不仅要“能防护”,更要“会服务”。
针对无锡锡山区天一府小区(紧邻天一中学)的潜力空间,调研组重点梳理了“开放共享”的难点:业主权益协调、安全管控机制、收费补贴政策、信息化管控系统......这些具体问题被一一记录,成为后续攻坚的“民生清单”。
激活“老城活力”
如何让人防工程成为“民生服务站”
老城区、商业区、医疗中心等往往面临“空间有限、需求多元”的矛盾。调研组走进这些区域,看人防工程如何从“单一停车”升级为“综合服务体”。
南通任港路停车场的地下人防工程,有86个车位,52个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车位,是“错时共享”的典范:白天开放给周边商圈、写字楼车辆,夜间则向附近居民开放,实现“白加黑”高效利用。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反哺人防工程维护,形成良性循环。
无锡滨湖区人防工程主题创意园,则是“平战结合”的创新样本。这里没有传统的密闭感,通过图文展板、互动屏幕、应急装备展示,将人防知识普及与文创市集、社区活动结合。这种“宣传+服务”的模式,让人防工程从“幕后”走到“台前”。
私家车停车难是老旧小区的“痛点”,上海广灵四路492号的秀苑小区人防工程,则通过既有人防工程改造提供了“人防方案”。该工程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为物资储备工程。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集合人防主管部门、街道、居委会等多方力量推动工程改造,为小区居民提供地下停车位。“以前绕三圈也找不到车位,现在老小区也有地下车库,太方便了!”居民的感慨道出了改造的实在成效。
南通中创区医学综合体人防工程更展现了人防工程服务民生的“升级版本”:758个车位已投入使用,有效化解群众看病停车难题;灾时可转为应急避难场所,战时除作为人员掩蔽部和物资储备区外,更藏着一座医院,实现医疗救援与防护功能的深度融合。
拓展“社区客厅”
如何让人防工程成为居民的“温暖角落”
最让调研组惊喜的,是上海曲阳路630弄4号的“赤三小区‘趣养’童乐园”——原本闲置的人防工程,被改造成孩子们的“快乐城堡”:动物喂养区、微生态实验区、科普体验区、绘本阅览区一应俱全,还有妇女之家、心理疗养区、手工体验区、健身锻炼区。这里成了‘一老一小’的公共活动空间!社区书记介绍,童乐园开放后,小区邻里互动多了,矛盾也少了。
这种“社区客厅”式的改造,使得人防工程从“被遗忘的角落”转变为“社区的C位”,实现了从“防护工具”到“情感纽带”的终极蜕变。人防工程不仅要解决具体问题,更要成为居民“愿意来、留得住”的公共空间,真正让“人防工程 ”绽放“民生温度”。
调研启示
一场需要持续发力的实践
调研中,每到一处,调研组都带着“问题清单”深入交流:业主沟通机制如何建立?错时共享补贴如何优化?运营成本如何平衡?......这些具体问题,都将成为人防工程便民服务攻坚清单。
大家一致认为,人防工程服务民生,要坚持“三个导向”:坚持需求导向,从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入手;坚持创新导向,用信息化手段破解管理难题;坚持融合导向,让“战时防护”与“平时服务”有机融合。同时,要注重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同时尊重基层首创,避免“一刀切”。省级层面要从政策支持、技术保障、资金统筹等方面为人防工程便民服务提供“全链条”支撑。
这场跨越苏沪三城的调研,不仅是一次对人防工程的“重新发现”,更是一场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调研组一致认为:人防工程的民生温度,不在多宏大的设计,而在群众摸得着的便利、感受得到的温暖。我们要让每一个人防工程,都成为写满幸福的民生答卷。